世界范围的紧缩型货币危机发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伴随以生产过剩的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制度发生崩溃。二战后建立起三大国际经济体系:贸易方面的GATT,投资方面的世界银行,货币方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体系是“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这是一种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汇兑金本位制度、世界范围内的固定汇率制。靠美国的经济实力维持了国际金融二十年的稳定,但是这种稳定机制有其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元要等同于黄金承担国际价值标准的职能,就必须承担自由兑换黄金的义务;而美元要流向世界,美国就必须维持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包括贸易逆差和海外净投资。这一矛盾导致自六十年代起的国际货币风潮。1971年,国际固定汇率制随之崩溃。
新的货币体系以世界贸易前五位国家的汇率为基础,按其贸易份额进行加权平均,确定“货币篮子”即合成货币作为特别提款权的价值标准。由于各主要贸易国家的贸易顺差和逆差可以互相抵销,所以合成货币比美元和黄金都要稳定。各国货币采取不同方式同美元或者特别提款权挂钩,并扩大了浮动的范围。
以国际贸易的稳定性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又维持了二十年,自九十年代以来再度陷入不稳定之中。其基本原因在于,国际资本的流动在数量和速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将国际投资和贸易融为一体,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从内外两个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扩张。1995年国际资本市场筹资总规模为13000亿美元。1987年到1992年,利率互换交易由6829亿美元增加到38508亿美元;货币互换交易由3656亿美元增加到17208亿美元;金融期货期权交易由6188亿美元增加到78393亿美元。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比八十年代扩大了10倍以上,使得任何国家力量甚至国际力量都难以控制。
在这种趋势下,世界各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加速经济发展,进行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转换,向国际化、市场化方向演变,国际金融资本的高度投机性又与各国的经济稳定发生矛盾,本国改革的利益分配也使得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逐渐累积,最终往往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集中爆发出来。
拉丁美洲国家“外债型”金融危机首开其端。拉美国家是在国内改革极不彻底的前提下依靠引进外资实现经济腾飞的,并由此获得了20年的经济繁荣。但随之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而导致政局不稳。七十年代拉美国家普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八十年代进行严厉的经济紧缩,稳定经济稍有成果;九十年代却出现了墨西哥金融危机。墨西哥依靠外资起飞并依赖美国经济,大量投机性外资的进入压迫本币升值,出现严重的外贸逆差;民族工业和农业得不到发展,依靠向美国输出劳务赚取外汇再进口消费品,经济外向程度高,缺乏国内生产科技基础。危机的导火索是国内政治、社会动乱和美国提高利率引起外资大批撤离,造成货币贬值进而经济濒于崩溃。
日本发生“坏账型”金融危机。在经济繁荣时期的日本政府对金融监管不力,默认金融的灰市交易。黑社会集中的关西地区灰市交易最为严重,房地产方面的“泡沫”最盛,产生大量金融坏账,总额高达80亿日元,其中一半是死账。1992年日本政府发现10亿日元坏账但未作及时处理,当时日本银行贷款总额是351亿;但小比例的坏账很快就酿成金融业的危机,导致挤兑风潮和一系列金融机构的破产。
老牌金融帝国英国也出现像巴林银行破产这样的事情。由于期权买卖中使用少量保证金便可操作巨额资金,一个交易员使用银行吸收的居民存款和拆借的资金进行违规操作就可以搞垮一个银行,进而酿成“投机型”金融危机。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发生的“转轨型”金融危机。前苏联在解体后卢布仍然通用了一个时期,各共和国纷纷发行卢布,以通货膨胀作为手段攫取资源。国有企业转轨不成功,出现严重债务危机;俄罗斯被迫进行货币改革,新卢布贬值了一万倍。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盲目发展证券市场,出现严重金融诈骗;黑社会控制相当一部分经济,政府已无法管理。
阿尔巴尼亚则上演了一出“集资型”金融闹剧。由于国家银行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社会上出现“金字塔投资计划”:12个投资公司高息集资,拆东墙补西墙,利息越抬越高;五年共集资20亿美元,全国三分之一人口卷入其中,许多人倾囊而出参加集资。1996年这些投资公司发生全面亏损,相继倒闭;经营者携款外逃,居民要求政府还钱,对政府机构进行打、砸、抢。到了1997年,金融危机最终引发武装暴乱。(上)